千亿美元逆差背后的真正症结!
印度对华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天量关口,当财政部长高调指责'中国制造太强'时,却刻意忽略了一个关键数据:其国内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4%。这可比疫情前中国同指标的42%差了整整三倍!即便在智能手机组装领域风生水起时,印度仍需从中国进口80%以上的电路模组和显示面板。这背后暴露的,远不止简单的产业链差距。
制造业短板:14%占比如何撑起'印度梦'?
要知道,连东南亚新秀越南的制造业占比都达到30%。印度引以为傲的服务外包业虽撑起经济半壁江山,却难以承载2亿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需求。我们看看这个魔幻场景:班加罗尔软件工程师用着中国制造的安卓手机开会,孟买白领开着中国组装的电动汽车通勤,金奈工厂生产线上却空置着成片的日本进口机床。
侨汇经济下隐藏的产业链陷阱
每年3000亿美元的海外侨汇看似甜蜜,但在拉高进口消费的同时,也在掏空产业根基。2019年数据显示,印度居民每消费100美元就有20美元流向进口商品。更讽刺的是,富士康在印度工厂生产一部iPhone,其本土零件使用比例尚不足3%,与越南15%的本地化率相比判若云泥。
'印度制造2.0'卡在哪儿?
当莫迪团队还在热炒优惠政策时,特斯拉的建厂谈判已在土地审批环节拖延两年未果。金奈经济特区里,三星电子的设备开机率不足设计产能60%——这不仅仅是因为电力供应不稳。更为要命的是,卢比汇率过去三年累计贬值28%,进一步推高进口配件成本,套上了产业升级的紧箍咒。
破局之道:制度改革比喊口号更重要
印度若真想突破制造困境,不妨看看越南经验:简化土地产权制度+定向职业培训的黄金组合。比如胡志明市工业园,从用地审批到厂房交付最快仅需45天。反观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示范项目,完成土地征收就耗费11个月。毕竟,比贸易逆差更可怕的,是'外企坟场'的标签毁掉整个产业链生态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印度制造业占比仅14%!莫迪的雄心能否破局'外企坟场'困局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